村网通总站 灵官殿村 444074.nync.com 欢迎您!
军阀刘镇华统率的土著武装。1912年,陕西军政府实行裁兵减政,张钫所部秦陇复汉军裁减下来的数千人,多属豫西人,被改编为豫西地方部队,分驻豫西22个县,因驻地靠近嵩县,故名镇嵩军。
1912年民国建立,1912年2月12日,清廷退位,[1] 各省军队缩编,原秦陇豫复汉东征军东路征讨大都督张钫(字伯英,新安人)所率的陕军也在缩编之列。由张钫出面,呈请民国政府,把陕军中的原以王天纵为首的河南绿林义军改编为“镇嵩军”,因此时河南都督为张镇芳,部队官兵分布在以嵩山为为中心的周围各县,嵩县为其根据地、官兵居多,起名镇嵩军。
此时王天纵已奉袁世凯之命到北京任陆军中将兼京师稽查处长,不能到职,只有青年有为、学问渊博、德高望重的石言做“镇嵩军”统领为最佳人选,张钫决定让石言出任统领,石言为人谦逊,坚辞不就。刘镇华闻讯,借请石言饮酒之机,假装酒醉,道出对统领一职的渴求。
视名利淡如水的石言就顺水推舟举荐刘镇华为统领,张钫不允,石言力荐,刘镇华才被张镇芳、张钫委任为镇嵩军统领兼洛陕汝道尹,石言为镇嵩军总参议,蒋峨、冉祥徵等为参议,
镇嵩军下辖三标一营:柴云升任第一标统,张治公任第二标统,憨玉琨任第三标统(骑兵),另设一炮兵营,武衍周任管带,共计3000余人,由陕西开赴河南,驻扎在洛阳、陕州、汝州所属的豫西22个县。
1925年l0月,直系军阀吴佩孚东山再起,自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刘镇华经阎锡山与吴佩孚取得联系,被任命为讨贼联军陕甘总司令,于是刘镇华便在豫西招集散在各地的镇嵩军旧部、土匪、红枪会、大刀会,并以阎锡山供给的枪支炸弹,把这些乌合之众武装起来。
1926年初,因受到鄂军寇英杰师的围攻,国民第二军军长岳维峻率领他的部队败退到豫西、准备回陕西,但在陕州、灵宝地方遭到刘镇华部的截击,被打垮。岳维峻只身逃往山西,成为阎锡山的俘虏。
当时的陕西军务督办李云龙(虎臣)和国民第二军第三师师长田玉洁,因到河南援应岳维峻,也被刘镇华打败,只身由灵宝过河经山西,化装逃回陕西。
经此一役,刘镇华很快编组成一支号称十万人的部队,计张治公一军、王振一军、梅发魁一军、柴云升一军、张得胜一军,此外还有一些直属部队和特种兵。接着刘镇华指挥这—支十万人的部队西向潼关进发,演出了一场历史上少有的围攻西安八个月的残酷战争。
1926年北洋军阀刘镇华率10万镇嵩军围困西安,这才有李虎臣、杨虎城"二虎守长安"的故事,围了8个月,据说城内伤亡饿冻致死的有4,5万人,后来冯玉祥援军解围,现在西安的"玉祥门"就是在冯将军"破墙而入"之处建的。
刘镇华是河南巩县人,西安围城之战后,刘镇华被冯玉祥彻底打败,干脆投靠了冯玉祥,后来又翻云覆雨投靠蒋介石,当过安徽省主席,1936年精神失常后退出政坛,1949年去台湾,1956年在台北病逝,时年七十三岁。
这镇嵩军被当时人视为"土匪军队",是由豫西一带被招安后刀客组成的,连大名鼎鼎,炸了慈禧墓的孙殿英当初都是镇嵩军里上窜下跳的一号人物。
镇嵩二字,镇取自刘镇华和民国初年豫督张镇芳的名字,嵩即为驻守的嵩洛地区。1926年底,西安解围镇嵩军败出潼关,后被冯玉祥整编,成了西北军(第二集团军)第八方面军,在其后的冯蒋战争,中原大战等军阀混战中镇嵩军四分五裂,其主力随刘镇华投蒋,编成第11路军,后改为15军,刘镇华之弟刘茂恩为军长。
抗战后,15军部队北上抗日,先后参加过太原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中条山会战、豫中会战、豫西鄂北战役等役,在雁门关,曾与八路军并肩作过战。
到1944年,15军军长为武庭麟(洛阳伊川人),副军长姚北辰(洛阳县姚凹人(现属孟津县)),都是当年跟随刘镇华一路杀过来的老人手,从团长旅长一步步升上来的,下辖64师,65师,其中64师师长刘献捷是刘镇华的儿子。
1944 年3月,日军制订了《1号作战计划》(即豫湘桂战役),以打通从中国东北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4月中旬,冈村宁次集中了华北方面军的第12军(包括第37、62、110师团、坦克第3师团、独立混成第7旅团、独立步兵第9旅团、骑兵第4旅团)、第1军的一部分、第11军的独立步兵第11旅团等,又抽调了第5航空军一部分配合作战,共计约9.7万人分三路进攻豫中。此时,国民党第一战区正副司令长官蒋鼎文、汤恩伯部的豫中中国守军有8个集团军,近40万多万人。
1944年4月18日,日军自中牟及其南北地区分三段渡过黄河泛滥区,向郑州等地发动进攻,22日攻陷郑州。日军分两路进攻,一路日军从平汉线南犯,5月1日,占领许昌,另一路日军沿陇海路向西。西路日军渡过汜水后,受阻于虎牢关,遂向南进犯,占领密县、登封。
5月1日,日军陷禹县,次日陷郏县, 3日陷临汝。日军由机动步兵第3联队、坦克第13联队和机动炮兵第3联队一个大队组成的龙门支队,沿临汝到洛阳的公路向龙门逼近,5月5日到达洛阳龙门。
5月6日,南路以坦克第三师团为主力的第25联队迂回突进至洛阳南龙门一带与国民党刘戡兵团展开激战;5月9日夜,北路驻山西的日第1军派出其第69师团第8混成旅从山西垣曲强渡黄河,占领渑池,掳获了中国军队的大批武器弹药和被服器械。侵占渑池后兵分两路。
一路沿铁路东进攻克新安,从西翼进逼洛阳,一部向洛阳西南的宜阳方向进击,西犯陕县、灵宝、卢氏;以图迂回会师,合攻洛阳。5月11日,东路以华北方面军直属的第63师团为主力沿陇海线西进,连克巩县、偃师,兵临洛阳城下。至此,日军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洛阳城,抗日洛阳保卫战全面展开。
古都洛阳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这里曾是国民政府行都,又是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在地,蒋介石虽命令司令长官蒋鼎文死守,但5月7日蒋鼎文却先弃职西逃,汤恩伯接着也西逃,称:"反正我是守不了,谁能守谁来守。"只留下命令,"一、着15军军长武庭麟统一指挥94师担任洛阳之守备;
二、着94师死守洛阳城,15军即占领洛阳外围既设阵地,协同94师固守洛阳10至15日。"5月10日下午,蒋介石又下了内容相似的命令:"若15军固守洛阳十至十五天,即督促外围大军增援洛阳。"这样,在第一战区大军匆忙西撤的喧嚣中,三支队伍被留下来保卫洛阳:15军的64师、65师,14军的94师(川军)。据14军94师281团3营连长刘亚超回忆,该师参战8000余人。15军战后统计的军直属及64,65师,参战官兵 15980人。
15军大多数是豫西人,他们清楚保卫洛阳就是保卫家乡、保护自己的父老乡亲不受日寇的侵害。所以,大家群情激昂,斗志旺盛。接受固守洛阳的任务后,立即对洛阳的布防进行研究。洛阳周围原有阵地是按12个团的兵力构筑的,而目前全军只有7个团(15军4个团,94师3个团),兵力严重不足。
经过研究,决定把整个阵地划分为西工、邙岭、城厢3个地区加以固守。64师守西工、65师守北邙,14军94师守洛阳城,15军军部置于洛阳北部制高点:上清宫。而日军方面,望着第一战区抱头鼠窜、溃不成军的几十万败兵,日本指挥官根本没有把这两个杂牌军防守的孤城放在眼里。日军第 12军司令官内山中将指挥其大部主力继续追歼西逃大军。而坦克第三师团奉华北方面军的命令,对洛阳实施第1次攻击。
5月11日,敌人首先向64师驻守的西工防区发动进攻,先后在下池、七里河、兴隆寨、瞿家屯、小屯等地进行激烈战斗。经过两天激战,我守军伤亡过重,兵员严重不足,但已起到了有效阻击的作用。为了节约兵力,继续战斗,12日晚上奉命撤离七里河,占领新的阵地。
5月13日,日军战车第三师团从洛阳城西分两路攻击,一路向北突击邙山脚下15军阵地,另一路则直扑洛阳西关。日军一辆九七改中型坦克首先突破守军城外的阵地,出现在西关桥头,但西关桥已经被守军94师破坏,于是后续而来的大约三十辆日军战车聚集在周公庙与火车站的环城西路,向洛阳城内密集炮击。在战车掩护下,日军步兵在周公庙与西车站地区与守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双方为这一段阵地往返争夺了三次。94师在此地伤亡巨大,到13日晚,未负伤的官兵所剩无几。
5月14日,敌第63师团奉命对洛阳实施第二次攻击。日军首先对洛阳进行全面封锁,然后在坦克、飞机、大炮、骑兵的掩护和配合下,对洛阳的外围阵地展开全面进攻。我守军在放弃西工后,重新调整了64师与65师的防地。64师主要防守邙山南麓史家屯经苗沟、烧沟到城西北角关帝庙一线;
65师主要防守邙岭上望朝岭、营庄上清官、庄王山、万洞一线。他们利用邙岭的梯田斜坡、悬崖壕沟及各村民房,修成枪眼,用混凝土和砖石修筑隐蔽火力点,以散兵壕和交通沟把各个火力点连接起来。在火力点外面架设铁丝网,挖防坦克壕,在防坦克壕附近埋设地雷。
15军的两个师凭借这些半永久性工事追击攻人,固守邙岭,与敌逐村逐地进行争夺,多次进行白刃格斗,使日军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给敌63师团长野副中将"于17日一举攻占洛阳"的狂妄野心以当头一棒。
17日,日军在炮火和烟幕弹的掩护下,以猛烈的攻势先摧毁了邙岭区的守军阵地。至22日,守军除一部分固守东西车站外,主力全部撤到了洛阳城内。夜间,西北高地一带亦被占领。
5月22日午后,飞机给15军投送蒋介石(20)日手令:"着仍固守洛阳,勿轻信谣言,至迟一星期,我必负责督饬陆空军增援洛阳。"根据这一命令,15军再次变更部署,除东、西车站放置有力一部据守阵地外,该军主力全部撤人城内,与94师全力守卫城厢。
城厢是洛阳的最后支撑点,也是洛阳保卫战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为了便于守城,洛阳城外挖有宽约6米、深7米至8米的城壕,壕内引来流水,形成护城河。城内务街巷均挖有宽、深各2米的壕沟,其边缘以麻袋、沙土或砖石堆积成高1.5米,宽1米的墙垒,随时准备与敌军展开巷战。
22日夜15军撤人城内。次日,守军对城内防区予以重新调整。94师守东半城、火车站与南北大街;64师守西门、西南隅、集道街、幸福街、古香巷和河洛中学后巷至南城巷;65师守西车站及西北隅。军部设在义勇街,指挥所在宝城银楼。
23 日拂晓,日军12军司令司令官内山英太郎将部队调整部署完毕后,派人给守军15军军长武廷麟及其官兵送去一纸劝降书,另以扩音器对洛阳守军播放。称: "......皇军自入中国以来,所向无敌,攻城没有超过一周而不下者,今将军及其将士坚守洛阳,十日有余,尽到了守土之责,......而今洛阳外围百里内已无中国军队,援军无望,坐以待毙,实属不智......为防止洛阳古迹毁于战火,切望守军停止作无益之抵抗......"遭到第15军军长武庭麟和英勇作战的广大官兵断然拒绝。
5月24日13时,日军分六路对洛阳城发起总攻。日军首先集中炮兵、航空兵对城内实施狂轰滥炸,半日内发射炮弹八千余发。尔后以坦克引导步兵对市区各目标展开强击。战车第三师团工兵队连续爆破,将外壕陡壁炸成斜坡并炸开了城墙。战车第十三联队的十余辆战车自此率先突入洛阳城内,日军步兵紧随其后。
当日15时20分,在日军火炮、飞机狂轰滥炸之下,94师防守的东北城角和65师防守的西北城角同时被攻破,守军损失很大。日军坦克10余辆掩护步兵由城西北角突至洛阳城内的体育场,沿中山南街和北街向十字街攻击前进,协同步兵与城内守军展开激烈巷战。战至17时,突入洛阳的日军已达万余人,坦克达50余辆,"驰逐街衢,无法遏止"。而且日军源源不断地增加兵力。
到傍晚,日军战车经过北大街前进到市中心十字街口,守军15军的各级指挥系统这时被日军隔绝。在指挥中断情况下,守城官兵利用民房和敌人进行巷战,逐街逐巷进行争夺,敌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日暮后,全城进入混战状态。经过激烈战斗,共毙伤敌人8000余名,15军官兵也伤亡3000余人。在无法坚持战斗的情况,守军指挥官15军军长武廷麟召集各师长在城东南隅开会,决定突围。当晚22时许,64师自南门,65师自东门以北、94师在东门,各自分路突围,至5月25日清晨,守军残部各自突出城外,在洛阳城外仅收容到官佐316人,士兵1795人(连同94师生还300人,总突围2406人左右)。
一路上打垮了不少日军后勤兵站,也有一些人被日军俘虏,最终武廷麟军长指挥的主力凭借地形熟悉,浴血冲出围。5月25日8时30分,洛阳被日军战车第三师团和第63师团攻占。这样洛阳守军以血肉之躯与日军钢铁群兽搏战14昼夜,仍不免失利的结局军华北方面军在战后向驻南京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和国内大本营,发出攻占洛阳的电报中称,中国军队遗弃尸体 4386具,被俘6230人。
相关作品
——参考阅读河洛龙《民国河南军阀混战历史:镇嵩军传奇》
河洛汇流,群雄并起。